查看原文
其他

任平|论人文经济学:问题、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样本|人文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密码①

任平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4-09-23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论人文经济学:问题、理论与实践

——以苏州为样本

任平|江苏社科名家,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本文将刊载于《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9期

具体内容以正刊为准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编者按


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苏州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关于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其实早在几个月前,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就布置下这样一个题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为了更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和实践逻辑,本期刊发专题文章,聚焦经济学的人文关怀与本质回归,为理解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任平认为,人文经济学是揭示人文经济的本质内涵、历史成因、基本特色、主要功能和发展规律的自主知识体系,是知识交叉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人文经济学主张在经济发展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价值引领,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双向交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李扬和战炤磊认为,文化是审视高质量发展的有益视角和工具,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系统探索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机制,包括构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完善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营造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通过推动高质量的文化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力量,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的人文经济新形态。王俊提出了理解人文经济学发展经验的四个面向:“人文底蕴与价值驱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双面绣’”“在地实践的区域化探索”以及“回到‘人’本身”,以期为人文经济学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实证基底与讨论空间,也为人文经济学发展经验的全国性推广与区域化探索实践提供经验与理论准备。希望本组成果对推动人文经济学的研究与讨论具有启发意义。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前行之路,需要不断创新的思想指引。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呈现一个新题目: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上究竟要解答哪些问题?与中国式现代化又有何内在关联?作为人文经济学实践的苏州样本,又在何种意义上,能够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新篇章作出理论创新的贡献?


人文经济与人文经济学问题反思:方法论自觉


深入准确理解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首先要有方法论自觉。从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角度重新审视这一主题,才能真正把握其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和未来发展规律。为此,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深入理解。


一是要突破西方经济学藩篱,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加以理解和把握。西方经济学囿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投入—产出”资本逻辑,将“人文经济学”主要看作是一种涉及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供求关系分析、“投入—产出”效益分析等,并将之归类于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种视域下的“人文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是倡导人民的中心地位、人文价值的引领地位、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对经济的价值观浸润和灵魂支撑作用,而是将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当作一种服从、服务于资本运作逻辑的文化产业分支学科。显然,这一固有的知识眼界、知识体系不能理解和阐明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只有突破西方经济学藩篱,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从经济与文化双向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维度“研究总体关系”、揭示“总体融和本质”、把握“总体互动规律”,打破原有单纯的以经济利益效用驱动的经济学壁垒,深入参与文化融和互动,才能揭示其本质内涵、特征和功能,构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自主知识和话语体系。



二是人文经济命题的提出,也呼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人文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思想的最新表达。以往经济与文化关系讨论的着眼点在于强调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以及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强调两者在相互作用中如何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人文经济学”则要求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新审视经济与文化结合的机理,重点考察文化如何贯穿经济发展,发挥价值导向、灵魂支撑、科学布局、助力推动、黏合作用等。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是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浸入经济机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重在把握人文经济学的价值导向,重在理解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关系,重在把握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双向贯通机制。


三是要理解“人文经济学”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具体表达和内容深化。经济主要创造物质文明,而文化主要创造精神文明,二者协调共进,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积极成果。西方式现代化最初也源于文化的启蒙运动。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拉开了启蒙运动的序幕,也因此建树了西方现代性的两大支柱——大写的“人”与大写的“理性”。以大写的“人”取代神的主宰权威,以大写的“理性”取代中世纪的蒙昧,形成了启蒙文化核心价值。从此,西方式现代化走上了为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以理性和科学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之路。无论是重商学派、重农学派或是古典经济学派,西方经济学几乎都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前提。“理性经济人”假设表达了资本逻辑无限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个体的、自我的、物欲至上的理性人成为构成经济社会的人格基础。然而,资本逻辑必然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和全面对抗,造成“理性”作为工具不再受“人”支配。这一趋向不久就导致了20世纪西方现代性两大支柱之间的全面撕裂和彻底崩溃,不仅激化了晚期资本主义深层次的文化矛盾,更造成世界经济的过剩危机和滞涨危机。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超越西方式现代化中的这一固有弊端,以人与理性、人文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融合,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协调来打破西方式现代化困局,以人文经济学价值优先、文化优先的新思路来突破西方经济学人文价值缺失的局限,同时也克服了西方经济学历史观断裂的缺陷。当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文化观颠覆中世纪神学统治之时,也颠覆了历史持续性。他们宣扬“理性”的出场是非历史的,在他们看来“传统”只是历史碎片,是可以被任意摆布的历史插图。相反,人文经济学尤为重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认为现代文明源自传统。发展现代人文经济,必须要推动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创造。


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理论建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


与仅作为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单纯涉及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狭义“人文经济学”不同,人文经济的本质内涵是文化与经济在总体上相互交融、互动共进、比翼齐飞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式,是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融和发展的状态。这种意义下的“人文经济学”,是关于“人文经济”的学问,是旨在阐明人文经济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和内在规律的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在实践样本和理论提升中系统地加以创造性表达。


基于这一本质内涵,人文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应包括以下几个要义。其一,在学科所指范围上,突破了西方经济学单纯将其归为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局限于文化产业、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狭隘分支学科的局限,提升到经济和文化总体关系的高度。关于经济和文化融合关系的经济学思考,将形成具有独特本质内涵、独特规律把握的自主知识体系,彰显了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其二,人文构成了经济的根本价值导向和内在灵魂。人文经济学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逐利本性,强调经济的价值指向和主要灵魂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现代化经济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切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好地为人民平等共享的人文原则,从这种意义而言,人文经济学就是“人民经济学”其三,强调古今中外,凡是呈现人文经济形态的民族与时代,都是在用不断增强的经济力量同步推进文化发展的同时,重点着力以人文力量赋予经济深厚的人文价值,构成指引经济脉络和形态变迁的助推动力。其四,人文引导经济建构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格局。其五,人文价值观及其主要精神突破了西方经济学限于满足物欲“效用经济”的窠臼。提升了产品、产业、经济发展的文化品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台阶。其六,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双向转型贯通成为主要机制。没有这一双向转型贯通机制助力,一些同样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却既没有发展好经济,也没有保护好文化,没有形成“人文经济”良好发展态势。反之亦然。一些民族、国家和地方虽然经济发达,但是文化缺失,同样导致经济根基不稳、社会矛盾激化、发展屡遭挫折。经济文化化的转型方式往往较为宏观而直接,而文化经济化的转型方式则更为隐蔽而细腻。


人文经济具有强大发展活力和稳态发展功能,因而受到高度关注。人文经济彰显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以人为本的灵魂支撑性。以人文而化万物,是人文经济的内在灵魂。二是价值引领性。“人文经济学”就是价值引领经济学。人文凸显以人为本的属人性、价值皈依性,强调经济价值的创造究竟为了谁、依靠谁、最终让谁享受。人文价值优先性,将成为人文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方式的最大特点和最主要功能。三是助推动力功能。经济利益固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而文化精神正是催人奋进的内在动力。四是经济和文化双向渗透、融合、转化功能。经济与文化互不排斥,相互融合。经济发展的效果和文化繁荣的效果,都不应仅仅反应在自身一方,而要以对方的反响互动为标杆。只有互动互进,才能促使人文与经济的融合关系越来越紧密,成为一个发展共同体。五是公共性功能。凡是文化昌盛、经济繁荣之地,事务治理的公共性都相对发达。六是社会聚合功能。传统文化大都是共同体主义价值观优先的文化。进入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共同体价值观不断主张社会在发展中保持或重新建立原有的共同体主义,这就形成了文化内聚力、感召力、吸引力和聚合力,渗透在经济发展共同体中,在经济发展中培养相互依靠、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形成对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包容意识,产生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效应。凝聚效应将进一步形成信心、耐心、毅力和定力。人文经济就是信心经济、稳态经济、安全经济和定力经济,成为防范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的“压舱石”。七是人文经济具有开放气质。自私自利的经济学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阶层“内卷化”与社会分层“两极化”,到处充满猜忌、不信任和经济关系的裂隙,而崇尚人文精神的经济学在打破这一利益局限中将起到人们难以想象的作用。人文经济助力促进经济要素在跨阶层、跨部门、跨行业、跨单位的开放,推动机会平等与权益保障。总之,文化赋予经济价值和灵魂,人文经济不仅大大优化了经济形态的有机性状,而且使经济充满神韵、灵动和活力,是代表中国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形态。



人文经济存在着内在规律。在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双向强化使得双方共同发展效果超越了单一、单线发展程度时,人文经济将持续发展、扩大发展、深化发展;反之,如果任意一方的偏颇造成双方的发展程度低于单一、单线发展程度和水平时,那么人文经济形态就会被排斥,直至最终消亡。任何人文经济的繁荣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曲折和失败,呈现螺旋上升、稳步推进的态势。人文经济对于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具有高度自觉的选择性,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相互交融才能促使人文经济强盛。反之,两者一强一弱或者互相排斥都不利于人文经济的生存与发展。人文经济对于融合机制具有高度依赖性和敏感性,融合机制强则人文经济强,融合机制弱则人文经济弱。人文经济的繁荣也将反向提升、同步优化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质量,促进两个环境交融互动的总体增强,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之,发展人文经济需要把握其内在规律。


人文经济的苏州样本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以创新思想引领实践,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加以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阐释“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正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最新主题之一。实践创造需要示范引领,其中,苏州样本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明的具有示范效应的实践样本之一。苏州样本正在以自己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活的创新实践贡献智慧,为这一理论创造源源不断地提供源头活水。人文经济是苏州样本的鲜明特点和主要风范。作为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前列的示范,苏州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美,是经济重镇、科技重镇、产业高地。以苏州为代表,长三角区域内众多城市,都将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文化与经济交融互通,呈现出人文底蕴深厚且经济发达的共同特征。那么,在何种意义上,苏州样本为人文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何种智慧之思呢?


第一,苏州为什么能够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得很好,从而让现代化经济发展精细雅致地充分浸润着优秀传统的智慧?那是因为苏州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秀丽的鱼米之乡,建城2500多年来文化昌盛,经济发达。宋朝以降,苏州就率先发起向内生性现代化社会探索的五次冲击(宋朝、元末明初、明中后叶、清末民初、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近千年来苏州一直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历史探索的重要先驱和发源地之一,具有最完整的现代化探索的历史记载和丰富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使得苏州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有机结合,形成了人文经济形态。人文经济的苏州样本,充满着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二,现代化探索的历史经验塑造着现代苏州样本,现代苏州样本更以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结合谱写未来新篇章。熔古铸今“双面绣”、美丽幸福“新天堂”,人文经济苏州样本的成功不仅在于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链与产业创新链紧密对接,不仅在于从开放经济中双向培植世界聚合力并成为开放枢纽,更在于要弘扬厚植于本土的浓郁文化根基,推动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向经济现代化。人文经济的苏州样本不仅以强大的经济力支撑和推动现代文明的繁荣,更以崇文厚德塑造科技产业创新的灵魂,以精致高雅的人文品格提升经济境界,以“为生民立命”的人文关怀重构以人为本价值引领,以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绣出现代城市气质,绣出现代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以“双面绣”的和合精神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以“和衷共济”的博大包容精神实现东西方对接,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开放枢纽。苏州样本的未来总体方向就是要由古老而现代文明去强力撬动未来的发展动能,激活地区现代化发展更深层、更持久、更安全、更稳健的文化力量。让高质量发展、科技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紧密融合、彼此互动成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强大动力,全力打造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兴、融合发展、双重领先的人文经济新形态。


“苏绣皇后”姚建萍作品


第三,苏州样本贡献的人文经济智慧,就是以新时代苏州精神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塑造,进而引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奋斗需要奋斗精神,需要现代文明引领。千年传统文化滋养着苏州样本的文明底蕴,苏州样本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新文明。现代文明是一种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苏州人敢为天下先,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激情燃烧的奋斗之火塑型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等“三大法宝”为核心的苏州精神,敢争第一、敢创唯一,不仅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塑造中成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重要典范,而且在经济发展上连续十八年位居经济领跑全国地级市、百强县的榜首。支撑苏州经济领跑的文化力量,就是苏州精神。为此,苏州样本连续创造了苏州奇迹,成为中国奇迹的典范,开辟了苏州之路,成为中国道路的示范;凝聚了苏州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的先锋。今天,新时代苏州精神正在重燃激情奋斗之火,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做示范、为全国探路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人文经济需要自主创造和创先精神,在前无古人的道路上开辟新路并成为领跑者。人文经济需要融和精神,借助苏州样本的工匠精神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人文与经济、东方与西方文明融和起来,创造人文经济新形态。人文经济具有致远境界,能够创造一种让全球持续和谐、人类不断进步、社会持续文明的新境界。自主、创先、融和、致远的新时代苏州精神,是城市现代文明的灵魂,也是苏州样本为人文经济贡献的主要智慧。


梳理并总结走在人文经济前列的苏州样本的示范经验,探寻其内在机理、变迁脉络、鲜明特色和未来走向,是我们不断深化理解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本质内涵和主要特色、进而建构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微观实验场所。深入研究苏州样本与人文经济的内在关联、特质和内涵,分析苏州样本在传统与现代创新结合上的实践做法,总结苏州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苏州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经济学思路,是学界的一项光荣使命。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开辟面向未来的人文经济形态之路,这一事业是“国之大者”,苏州样本的宝贵经验将由点而面、全面扩展,成为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重要实践遵循。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录2023.062023.052023.042023.03| 2023.02 | 2023.01 |2022.12|2022.11|2022·10 | 2022.09 |2022.08 |2022.07 |2022.06 |2022.05 |2022.04  |2022.03 |2022.02  |2022.01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探索与争鸣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